《調心·工夫》
概述
面似馬,蹄似牛,角似鹿,尾似驢,麋鹿因而被叫作四不像。
好比展覽、劇場、電影、音樂會,麋鹿是先來衍生的動物,還是後來拼湊的?
異靈異異,當現在一再談跨媒介/跨界創作,它其實是指什麼?
傳統的形式分類是自足的,專注的,封閉的。
當下的處境是,記憶、幻想和現實,已經沒有一堵牆能夠徹底阻隔。
是否要嘗試,再嘗試探究,無以名狀或貌似混沌中自我生成的秩序?
香港藝術中心繼《登高》及《臍帶》後與跨媒介藝術家鄧國騫再次合作推出節目《麋鹿》。節目分《晴雨》及《韻腳》兩部分,《晴雨》中鄧氏聯合劇場導演鍾肇熙及周偉泉共同創作,將劇院短暫化身為廣場,表演者及觀眾身體力行遊走其中重新梳理認知世界的方式。《韻腳》則重新觀看和捕捉站立的意義。
倘再細看跨媒介/跨界創作,是否好比物種相異,藉觀看物種異同而見生命的本質?
木桌的邊角枯了;正門的金屬把手被磨得油光發亮;厚重的灰與漆不斷塗抹畫廊的孔洞偽裝成光潔的白牆。我們的胃消化了多少頓飯?我們的藝術回應了多少迷踪的靈魂?
廣場裡浪藉中隱含秩序,猶如填滿的儲物箱內安放的私人珍藏。
穿上鞋子跟脫掉鞋子的是兩伙還是同一伙人?
這裡是街頭,還是個房間?
舞台上下,劇場內外,誰更入戲?
記憶、幻想和現實,已經沒有一堵牆能夠徹底阻隔。
這個共渡的時間,形體、空間和物件得以強調,充斥聲音卻沒多少言語。
急不來的,太陽依樣環繞一些東西在跑照耀多情的人們。
日光的邊緣線逐漸推移。有人在光下展演;有人在暗處觀察。
宇宙和街道是無情的嗎?同樣是靜默無聲和使人窒息嗎?
煙火和救援處處一併收進眼簾,滿目瘡痍又生機勃勃。
我們在城市裡起床卻夢見森林和麋鹿。
古有登高避禍;今有登高騖遠。
我們知道在高低處可看見不同的風景。
也許高點的地方可聽見更遠更深邃的聲音,不小心絆倒卻輕易掉命。
低處煙火氣重爭論不斷,但甘於或不經意為人的從來繾綣在此,迷失或逍遙於七情六慾,生老病死。
沒有一個空間可絕對局限意義的產生;沒有一種枷鎖能真正拘束靈魂的風景。
我們知道許多人已經明白,每一次四目交投,都是千言萬語的。
概念及創作: 鄧國騫
導演: 周偉泉
編劇: 鍾肇熙
日期和時間:
2022年10月7日 (五) 20:00
2022年10月8日 (六) 20:00
2022年10月9日 (日) 15:00
場地: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
紗帳朦朧舊燈色。
整齊直立的木柱環抱。
腳掌離前額遠,溫度遲緩送達,連繫兩根笨拙的蘿蔔。
曲起來放眼前,雙手緊抓不讓離去。
四掌初見,指頭長幼有序般一個模樣。
木柱的縫隙內人影注視。
時常介入。
一舉手一投足總被鼓舞。
一天。
心神無法被空中的天旋地轉凝住。
沿木柱攀爬,倚欄柵直立。
沉甸甸的這一切。
挺起胸膛;倒下;再挺起;再倒下。
跟地面交匯的方式轉變。
能夠發現。
立足點和立足點。
三維世界,是由細小的接觸面開展的。
日期和時間: 2022年10月6至12日 10:00 – 18:00
場地: 香港藝術中心3樓張靜蘭實驗畫廊
鄧國騫是一位跨媒介藝術家及影像創作人,1983年生於香港,2008及06年分別取得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藝術碩士及文學士。鄧氏的創作始於對其原居民背景及生活點滴的追問,繼而發展出緊扣其生命進程與經歷的探索,亦緊扣其生活的地方。他總浸淫於複雜、矛盾、掙扎的當下裡,從身邊及耳聞目睹中反思自身與他人;現實與想像;過去與現在等人事物,繼而在混沌的情境裡呈現某時某刻某種深埋的情緒、關懷及本質性,主題觸及成長、承傳、本土、自由、都市、消費、自然、政治、規範、存在等。2009年獲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優秀獎,亦為2013年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得主。
製作團隊 :
導演助理:陳沛琳
技術統籌:趙靜怡
燈光設計:伍嘉儀
影像設計及協作:陳家濠
聲音設計:陳衍昊
演員:區曉澄、陳建文、陳詠詩、鄭浩光、蔡逸明、郭惠薏、麥智樂、黎倩華、蘇鷺玲、鄧曉晴、謝曉陽、黃定邦、王俊昇、黃麗雯、袁澤森、余施廷、余詩穎